?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解说员向旅行者生动讲述陕北民歌《东方红》创作、改编的故事。 解说竣事后,歌声从人群中响起,一直有旅行者加入合唱。老党员郑金星的眼眶徐徐湿润了,“一直想来延安看看,今天终于圆梦了”。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涯和战斗了13个年龄,向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热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运气。 浮图山下,弦歌不辍。 《延安颂》与“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向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绚烂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陕西延安城西北,雨后的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巍然耸立。在杨家岭时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天下代表大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向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前进青年唱着这首歌奔赴延安……”打磨讲稿、配乐演唱,杨家岭革命旧址治理处副主任薛健以《延安颂》开场,一次次把革命老区的故事讲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群山结成了却实的围屏……随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歌声穿越八十余载,依然感感人心。 薛健说:“我们党建设时只有50多名党员,到七大召开时已经拥有121万名党员。”阻止去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数目抵达10027.1万名。 王家坪革命旧址,树荫下,一堂思政课正在举行。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思索中国的前途运气,就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议,为我们党厥后一直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晰准确偏向、开发了准确蹊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副教授王增祺从历史深处讲到新时代生长。“在革命先烈战斗、生涯过的地方上思政课,我的心田全是敬重,我们要用现实验动展现青年继续。”一名学员说。 革命旧址上的生动课堂,在延安很常见。近年来,延安市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75个现场教学点,建起500多人的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发“重走长征路”“重温‘窑洞对’”“重悟为人民效劳讲话”等主题教学线路,起劲把红色资源使用好、把红色古板发挥好。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授钱均鹏是王家坪的?。30多年间,她见证了延安革命旧址的转变,“情形更好了、展陈更富厚了,现场教学、文艺演出等方法富厚了观众体验。”在钱均鹏看来,“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 《黄河大合唱》与星空下的演出 延安文艺纪念馆前馆长刘妮永远忘不了3年前那一幕: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把父亲用过的指挥棒交到她手里,两人热泪盈眶。 这根小小的铜制指挥棒,追随冼星海辗转海内外,现在珍藏于延安文艺纪念馆,天天接受众多旅行者的敬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拉开时光之幕,镜头回到1939年春天。34岁的冼星海正是用这支指挥棒,指挥合唱团唱响了《黄河大合唱》。自此,这首降生于窑洞中的交响史诗传唱天下,成为抗日狼烟中凝聚民族实力的战歌;时至今日,它的旋律仍流淌在无数中华子女的血液中。 随着鲁迅艺术学院的建设,延安迅速成为爱国青年和文艺事情者的精神家园,孕育出无数经典作品。“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激动,要用作品表达时代、民族的声音。”刘妮说,“在不少先进的影象中,延安时期生涯虽然艰辛,但随处都有嘹亮的歌声。” 历史的片断一直聚拢。2007年以来,延安文艺纪念馆共征集种种文物、史料和艺术品近5万件,推进文物;ず痛,让文艺为人民效劳的追求一代代传下去。 这里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星空下的金延安旅游度假区,人们似乎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月的延安,1∶1复刻的安澜门、新华书店等标记性修建被打造成陶醉式小剧场。钟楼南侧,《黄河大合唱》歌声骤起,时空交织,黄河怒号。 这是大型歌舞剧《延安十三年》中的一幕,《落脚延安》《事情破晓》《百花齐放》《艰辛斗争》《东渡解放》《赞美祖国》等篇章再现峥嵘岁月。“旅行旧址、浏览演出,让人越发深刻地感受到抗战胜利来之不易,也更珍惜今天的幸福。”游客王先生特意趁暑假带孩子来感受红色文化。 “我们希望立异表达,引发新时代红色文旅工业新动能。”陕西旅游集团延安文化旅游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国小强先容,自2019年开业以来,金延安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南泥湾》与金果果 巨幅稻田画绘成“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图案,南泥湾景物区游人如织。“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的旋律闪入脑海。 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后,由于仇人的军事困绕、经济封闭,条件十分艰辛。延安军民起劲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下手、人给家足”招呼,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有力支持了抗日前线。 “团长招呼挖三亩,英雄个个齐起劲……”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一首《生产忙坏了陈团长》的曲谱引得游客争相试唱,陈团长四处奔忙的形象跃然眼前。这位陈团长,正是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模范团长陈宗尧,1945年在南下作战中不幸牺牲。这首歌曲成为英雄气概的注脚。 自力重生、艰辛斗争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一经,军民同心垦荒,让“烂泥湾”酿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进入新时代,延安干部群众高昂图强,革命老区气象新。 距南泥湾不远,柳林镇南庄河村的山地苹果长势喜人。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延安考察时强调,‘陕北的天气、光照、纬度、海拔等很是相宜生长苹果莳植’‘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工业’。这真是说到我们心坎上了。”南庄河村村干部高祥分享近些年果园里的新鲜事:春季气象大数据“护花”,夏秋防雹网“护果”,水肥一体化滴灌,“我们村的苹果都随着航天员上‘天宫’啦!” 政府帮助,农技专家资助,果农日子越过越好,南庄河村果农仅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1.9万元。高祥笑声爽朗,“我们还搞电商、开展果树认养,乡亲们一起致富。” 果树种得好,仓储、深加工、营销能否跟得上? 在中国供销集团延伸公司,冷藏库连通智能选果车间。公司副总司理张兆华先容,智能选果线能“拍CT”,快速找出病果、差果,继而精准分拣、自动称重、分级装箱,让选果效率大大提高。 张兆华最近正抓紧调试苹果饮品加工线,“多条理使用,多环节增值,延安苹果的工业链越来越长。”延安现有果品精湛加工企业39家,延安苹果全工业链产值达550亿元。 在延安市果业中心,一本延安苹果视觉识别策划书摆在中心主任路树国的案头。从业几十年,他见证了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亩,跻身中国苹果品牌价值榜前线。“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增添产品附加值、擦亮金字招牌,是我们继续起劲的偏向。”路树国说。 巍巍浮图山,滔滔延河水。延安,曾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军号,现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新征程上,依然歌声嘹亮。